首页 > 浩瀚宇宙 > 正文

外星人,是一个永远不会过时的话题。小到幼儿园的小朋友,大到白发苍苍的老人,都可以对这个话题谈上自己的看法。

那么问题来了,外星人真的存在吗?他们到底在哪里?

很遗憾,虽然人类一直尝试着用各种方法寻找外星人,但始终没有发现外星人存在的蛛丝马迹。事实上,不要说外星人了,我们连最基本的外星生命都没有发现。

地球是宇宙中唯一已知的智慧物种,但是我们都知道在浩瀚的宇宙面前,地球实在太渺小了,我们的地球甚至连一粒尘埃都不如。

可观测宇宙直径达到930亿光年,这是一个很难想象的天文数字。宇宙拥有上千亿个星系,每个星系都拥有千亿个恒星系统,恒星系统里都有不止一颗行星。如此计算下来,宇宙里行星的数量几乎是无穷的。

在数量众多的行星当中,存在外星生命甚至外星智慧物种的可能性是很大的。虽然生命对环境的要求非常苛刻,从概率上分析,生命大概是稀有的,尤其是智慧生命是相当稀有。

但是即便智慧生命出现的概率再低,以庞大的行星数量作为基数,智慧生命的绝对数量也会是非常可观的。

同时,并没有任何理论表明我们的地球是特殊的,地球只是浩瀚宇宙中非常普通的一颗星球。

而且,以宇宙138亿年的漫长历史来看,诞生一个拥有上百万年文明史的智慧文明的可能性是很大的,我们很难想象发展上百万年的智慧文明会达到何等高度,想一想人类文明再发展一百万年会达到什么高度就知道答案了,大概率早就飞出太阳系,银河系甚至遍布宇宙了。

但为何人类连外星人的影子都没发现呢?这也是天文学家费米关心的问题,著名的“费米悖论”也是他提出来的。

对于这个问题,有很多种解释。

第一,人类确实是宇宙唯一的智慧文明。虽然这种可能性很小,但理论上一直存在,在人类发现外星文明之前都会存在。

诚然,宇宙确实很大,行星数量不计其数,但我们也不能忽略生命诞生的过程是多么复杂,需要太多近乎完美的条件综合在一起,才有可能出现生命。而智慧生命的诞生条件就更加苛刻了,就拿我们人类来说,需要各种偶然因素叠加在一起,人类才能出现。这些偶然因素中,哪怕缺少任何一个偶然因素,人类就不会出现。

就比如说,6500万年前小行星撞击地球,是相当偶然的事件。就是这个偶然事件导致了恐龙的灭绝,才有了哺乳动物的崛起和之后人类的诞生。如果那次撞击事件没有发生,人类就不可能诞生,如今统治地球的大概率还会是恐龙。

第二,宇宙实在太大了,不同的智慧文明之间很难跨越浩瀚的星际距离建立联系,浩瀚的太空就像难以逾越的鸿沟一样,横在不同的智慧文明之间。

距离太阳最近的恒星,也就是比邻星,就远在4.2光年之外。在浩瀚宇宙面前,4.2光年非常不起眼。但要想跨越这个距离,以目前人类科技来讲是不现实的,而且可以预见的是,在今后的几百年时间里,也很难跨越这个距离。

即使比邻星上存在智慧文明,他们要做的也是像人类那样,首先通过发射或者接收信号尝试与其他智慧文明建立联系,而不是毫无目的地派飞船过去。除非信号强度足够强, 否则穿越茫茫宇宙之后,信号早就衰弱成无效信息了。

第三,人类寻找智慧物种的方向从一开始就错了。长期以来,天文学家们一直以液态水为标准寻找外星人,这样做并没有什么问题,也应该坚持这样做,而且目前来看也只有这么做。

毕竟生活在液态水里的碳基生命是已知的,其他可能存在的生命形式是未知的。用已知寻找未知,总比“用未知寻找未知”更靠谱。

但以液态水为标准并不意味着方向就是对了,或许外星文明的生命形态完全不是碳基生命,他们早就不使用电磁波这种通讯方式了,早就发现了更高效的通讯手段。这样的话,无论如何,我们都很难发现他们的存在。

第四,人类文明历史太短了,如此短的时间里,很难有机会发现可能存在的外星人。人类文明史不过几千年,现代文明也就几百年时间。几百年看起来很长,但在漫长的宇宙演化史面前就是短暂一瞬间。

最后再来大胆想象一下,我们一直渴望向浩瀚宇宙播散人类文明种子,那么我们怎么做才能更高效地播散文明种子呢?

直接建造超大型太空船,把上千名太空勇士移民到类地星球上?

人类太脆弱了,尤其是一旦离开地球的保护更是不堪一击。太空中充满了各种未知因素,任何偶然的突然事件都可能带来致命后果。

所以,更好的方法或许不是直接移民过去,而是真正意义上的“播散人类文明种子”,像蒲公英那样播撒种子。

蒲公英成熟之后,会借助大自然的力量把种子播撒到周围,这个过程中,很多种子会毁掉,但总有那么几个种子会降落到适宜的环境里,然后生根发芽。

人类也可以这样做。基因就是人类的种子,我们可以把基因安置在小小的纳米机器人里,然后把成千上万的纳米机器人发送到浩瀚太空,总有一些纳米机器人会降落到环境适宜的星球上!

漫长时间过后,人类文明种子就会其他星球上生根发芽。当我们再次向太空呐喊:喂,那里有人吗?

等来的不再是永久的寂静,而是“有人,我们一直在这里!”

而此刻人类才发现,我们一直寻找的外星人其实就是人类自己!

原文链接: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203212563378176573

本站文章部分来自于互联网,已注明出处。 未注明原文出处皆为原创文章,转载同样请注明出处并添加链接。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评论信息
picture lo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