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神奇地球 > 正文

虽然美人鱼只是一个传说,但是许多人都坚信这个物种是真实存在的,甚至有人认为它们是由猿类进化而来的,那么有可能存在美人鱼这个物种吗?

美人鱼是一种人身鱼尾混合形态的生物,这个两栖类形体是一个独一无二的物种,长年生存于海洋中;除了会偶尔爬上海滩或趴在岩石上休息之外,其余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待在海洋里我们“熟悉”的海洋中,“熟悉”这两个字是打着双引号的。

目前我们对海洋领域的了解只有仅仅的5%,剩下的95%是未知的,以现在的科技水平还无法对这些海域展开详细的探查,而美人鱼有可能就存在于这些海域之中。

生物演化

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用“进化论”明确地阐述了有关人类起源的内容。“进化论”不仅从科学的角度证明了人类是由古猿进>而来的,还否决了人类是由神创造出来的“神创论”。

“进化论”让我们知道了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猿类是由更古老的动物进化而来的,物种是经过一代又一代的进化而演变出地球上的一切物种,让“进化论”的正确性有了足够的依据。

但是“进化论”也只是一个假说,并不是100%正确的,比如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这一点就存有漏洞,当中的细节与目前真实的考古发现是对应不上的。

根据当代考古对化石的研究结果,从猿类进化到现代人一共经历了五个阶段:古猿➫南猿➬猿人➮智人➭现代人

■古猿:距今800~700万年前;

■南猿:距今420~100万年前;

■猿人:距今170~20万年前;

■智人:距今25~4万年前;

■现代人:距今4万年前~至今;

在古猿与南猿之间存在了280万年的空白进化缺失,在这个时间段里并没有发现与之对应的化石,上面的五个时间段都有对应的化石,这就是“进化论”出现漏洞的所在。

对于280万年的空白进化缺失,古生物学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提出的假说也有许多个,这些假说当中我认为最具有说服力的就是——海猿假说。

填补280万年的空白进化缺失——海猿假说

距今约720万年前古猿还是在非洲的森林中繁衍生息,通常它们的行走方式是前肢和后肢交替着地的,偶尔也会站起来直立行走,采用四肢交替方式的灵敏度和速度比直立行走方式具有明显的优势。

由于720万年前的古猿骨骼与现代黑猩猩的骨骼类似,直站行走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古猿一般都是采用熟练的四肢交替行走方式。

直立行走的原因

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非洲的气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茂密的植物大规模枯死了,森林地变成了非洲平原;非洲板块在地壳运动的作用下滑落到海平面之下,大面积的陆地被海水淹没成为了海洋。

在气候环境和地质事件的共同影响下,陆地的面积变少了,陆生动物的食物也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无奈之下古猿被迫要去海岸边区域寻觅食物。

在浅海区域时古猿还是采用四肢爬行的方式,但是在深一点的海域时就要采用直立行走的方式了。采用站立行走的方式不仅让古猿可以涉足更深的海域,还可以利用海水的浮力来减轻身体重量带来的疲惫感。

经过一代又一代的古猿在浅海中的活动,直立行走已经成为了常态,它们的身体骨骼也有了相对的变化,四肢着地的行走方式也逐渐被直立行走的方式取代了。

体毛退化的原因

长时间在浅海区域活动的古猿只有头部漏出海面,体毛在这个时候就成为了累赘,除了会让它们在水中的行走变得困难之外,上岸之后湿漉漉的体毛还会影响到行走速度和让它们着冷生病,因为只有干燥的体毛才能让它们保持体温,有了这几个因素之后古猿的体毛就逐渐退化了。

大部分非洲平原的哺乳动物都拥有浓密的体毛,比如:非洲狮、 猎豹、长颈鹿、大猩猩、角马、斑马等等;长时间在海岸边生活的哺乳类动物体毛是很少的,比如:非洲毛皮海狮;真正的海生动物皮肤是光滑没有体毛的,比如:非洲海牛。

从上面的哺乳动物可以看出,人类与陆地上的哺乳动物是有区别的,人类更趋向于水生动物,陆地上的哺乳动物依靠体毛来保暖,然而体毛会成为水生动物的累赘,因此水生动物都选择退化体毛的进化策略。

既然水生动物选择了退化体毛,那么在保暖的方面就会有新的应对策略——皮下脂肪。

大部分的水生动物都拥有皮下脂肪,陆生的灵长类动物是没有皮下脂肪的,然而我们人类是拥有皮下脂肪的,这一点是人类与水生动物的共同之处。除此之外,人类的皮肤与海豚一样会分泌出脂肪。

举例说明:

我们在水中游泳或浸泡的时候,真皮层会分泌出一种脂肪,这种脂肪会在皮肤的表面凝固,让皮肤表面变得光滑,这种现象女性是比男性更加明显的,分泌出来的这种油脂会让我们在水中移动的时候减少水带来的阻力。

以上就是海猿假说对直立行走和体毛退化的全部解释,海猿的身体变得完全适应海洋的生活。

进化论对古猿直立行走和体毛退化的解释

当古猿的生活领地从茂密的森林向着广阔的草原迁居时,为了能够扩大自己的视野和避开被茂盛的花朵遮挡的视线,古猿将四肢着地的方式改成了直立行走。

在追赶猎物的时候,古猿发现直立奔跑的方式比四肢着地的奔跑方式更节省体能、耐力度也更高,在这些性能对比之下,古猿不得不将原来的四肢着地方式改变成直立行走的方式。

让古猿采用直立行走的方式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同时也是古猿退化体毛的重要原因——在烈日下的草原上奔跑时,四肢着地的方式比直立行走的方式会吸收更多的阳光,这样一来它们的体温就会很容易过高;

古猿在追赶猎物的时候,它们的体温会迅速上升,这样就会造成身体过热,为了不让身体吸收更多的阳光和增加身体的散热性,古猿就逐渐褪去了体毛。

假说解释的说服力

通过对比海猿假说和进化论假说的解释,前者更符合目前人类进化的结果,同时也填补了280万年期间进化缺失的空白,海猿就是古猿进化到南猿之前空白的进化阶段。

相反,后者的说服力是不如前者的,因为进化论没有对280万年间人类进化有任何进一步的解释,这也是很多人对进化论存有质疑的原因。

海猿分支

在空白的280万年间海猿一直都是生活在海洋里,但是440万年前海猿的进化有可能会出现两个分支:

■南猿

■美人鱼

距今440万年前,海平面大幅度下降,被海水淹没的陆地重新露出了海面,在陆地拥有充足食物的条件下,有一部分海猿,选择了返回陆地生活;另一部分海猿依然选择了在海洋生活。由海猿分化出来的两个分支,有着各自进化的方向,一个向着陆生动物的方向演化,另一个向着水生动物的方向演化。

返回陆地生活的海猿停止了向水生动物进化的演化,只保留了海猿的水生特征,已经会直立行走的它们带着体毛稀少的身体进化成了南猿,再由南猿进化成猿人和智人之后,最终进化成了现代人。

选择依然在水中生活得海猿,继续向着海生动物的方向演化,身体也会更趋向水生动物的体态特性。海猿的下半部身体完全有可能长出来一条覆盖鳞片且分叉的的尾巴,上半部身体与离开海洋的海猿一样进化成了半南猿、半猿人和半智人,最终进化成了“半现代人”——美人鱼。

海猿演化成美人鱼并不是不可能的,纵观整个生物演化历程,就有陆生动物演化成水生动物的成功案例。

举例说明:

距今5000万年前,有一种与狼类似的陆生哺乳动物「伊纳·巴基鲸」,同样是身披毛发、四肢交替行走方式的,这些特征与古猿一样。

由于气候变化导致陆地上的食物变得缺乏,为了生存伊纳·巴基鲸选择了以海为生,经过不断的进化,它们的身体特征趋向了水生动物。

伊纳·巴基鲸的前肢和后肢演化成了带有蹼的肢摆,细小的尾巴演化成了宽长的尾摆,身上的体毛也逐渐退化,这几点对它们在海洋中的活动有了很大的帮助。

再经过几百万年的演化,伊纳·巴基鲸的后肢和体毛完全退化了,前肢和尾巴也演化成与现代鲸一样。

标题:美人鱼与儒艮区别

■儒艮

虽然有很多科学家认为美人鱼是一种叫做儒艮的海洋哺乳动物,它们主要以海草作为食物,属于温驯动物。

儒艮在漏出海面的时候,下半身浸泡在海水中,漏出海面的上半身常常会有海草缠绕,这些海草被误认为是它们的头发,同时儒艮也具有宽大的尾巴和类似手的部位,因此就有了儒艮是美人鱼的说法。

将儒艮认定是美人鱼的定论是武断且笼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1儒艮与人们看到的美人鱼体态特征相差甚远,比如美人鱼有锋利的牙齿、行动速度迅速、皮肤覆盖鳞片和长长的尾巴,儒艮都不具备这些体态特征。

2在距今约700~420万前的海洋是一个弱肉强食的年代,像儒艮这种没有锋利的牙齿和行动缓慢的温驯动物,根本没有能够与其它凶猛动物展开竞争的条件,它们只会沦为凶猛动物的食物。

3只有长时间在安逸环境中繁衍生息的动物才会具备没有锋利牙齿和行为缓慢的体态特征。

■美人鱼

由海猿进化而来的美人鱼有着与儒艮完全相反的体态特征,美人鱼拥有迅速的行动速度和锋利的牙齿,并且与影视中的美人鱼形象有很大的差异。

美人鱼一直生活在竞争剧烈的海洋中,除了要具备优越的行为速度和灵敏度之外,它们还要备具捕猎其他动物的能力,美人鱼只会向着更凶猛的体态特征方向演化,于是就有了锋利的牙齿和宽大的长尾巴,这样才能确保它们在食物链中的位置。

儒艮在长时间安逸的环境中生存,不需要与其它凶猛的动物竞争,它们只会向着更温驯的体态特征方向演化,于是就有了退化牙齿和行动变得缓慢等特征

黄姤结语·与世隔绝的智慧文明

既然南猿与美人鱼都是海猿的分支,那么美人鱼一直演化至今也会拥有与现代人相差无几的智力,智慧让它们知道如何和人类保持距离,这是我们无法发现美人鱼的原因之一。

另外的原因就是我们对海洋的了解实在是知己甚少,在95%海域我们无法涉足的情况下,美人鱼完全有可能是生存在这些海域之中的,海洋之大总有美人鱼的安身之处。

海洋拥有取之不尽的资源和食物,让美人鱼这种智慧文明的繁衍生息得到了生存保证,它们可以一直在与世隔绝的海洋里生活,没必要登上危险重重的陆地与人类接触。

谁又能够确保百分百没有美人鱼存在呢!

原文链接: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191027913293464119

本站文章部分来自于互联网,已注明出处。 未注明原文出处皆为原创文章,转载同样请注明出处并添加链接。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评论信息
picture lo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