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微观角度来讲,我们平常所看到的物体其实都是由一大堆原子构成,根据原子的种类和结合方式的不同,物体的硬度也大不一样,比如说金刚石就是全部由碳原子构成,其结合方式为:每一个碳原子都会通过共价键与它旁边的4个碳原子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下图这样的晶体结构。
实际上,金刚石的莫氏硬度达到了10,并因此成为了地球上天然存在的最硬物质。之所以要加上“天然存在”这个限定,是因为金刚石的硬度还是比不上一些人工合成的物质,例如聚合钻石纳米棒、人工蓝丝黛尔石、碳炔等等。
当然了,这些人工合成的物质的硬度在宇宙中也算不上什么,那已知宇宙中最硬的物质是什么呢?
在已知宇宙中,最硬的物质应该来自中子星,根据科学家的计算,这种物质比钢还硬100亿倍。人们还给这种物质起了一个有意思的名字——“核意面”,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其实引力就可以成为这样一种力量,也就是说,在那些引力场非常强大的天体上,就很可能存在硬度极高的物质。
在已知宇宙中,黑洞是引力场最强的天体,但由于我们对黑洞的内部情况基本上是一无所知,因此黑洞并不在“物质硬度”的讨论范围之内,而除了黑洞之外,中子星的引力场无疑就是最强的了。
需要注意的是,中子星并不是全部由中子构成,根据科学家的研究,中子的质量大约占中子星总质量的95%,其它的质量则是质子和电子,而在中子星的外层结构之中,甚至还包含了大量的原子核。
除此之外,中子星也不是全部都由固态物质组成。
科学家认为,中子星的“大气层”的厚度只有几毫米,主要由氢、氦和碳构成,其动力学完全由中子星的磁场控制,中子星的“外地壳”则是一个固体结构,主要由重元素的原子核和电子构成。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外地壳”中的原子核和电子并没有结合成完整的原子,对此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中子星的“外地壳”其实就是一大堆被中子星的引力场“压碎”了的原子,但由于它们受到的力还不足以将电子压进原子核里,因此这些“原子碎片”就被紧紧地压在了一起,形成了一种奇特的固体结构。
实际上,中子星只有“外地壳”是固态结构,因为在中子星“内地壳”和“外核”之中的物质,会因为极高的温度与压强而呈现出流体的性质,至于中子星“内核”中的物质,暂时还没有最终结论,科学家推测,在这片区域中的物质很可能是一种“夸克-胶子等离子体”。
我们知道,只有固态物质才有硬度可言,这就意味着,只有中子星的“外地壳”才具有“硬度”这个特征。
随着深度的增加,中子星“外地壳”中的物质受到的压力也就越来越大,其硬度也会越来越高,所以中子星上最硬的物质就出现在“外地壳”和“内地壳”的过渡区域(毕竟“内地壳”中的物质已经是流体,而流体没有“硬度”可言)。
有意思的是,人们甚至还给不同的结构起上了更细致的名字,比如说“意大利团子”(Gnocchi)、“千层面”(Lasagna)、“华夫饼”(Waffles)等等。
为了测试“核意面”的硬度,科学家根据中子星的形成条件、已知的观测数据以及相关的理论建立起了计算机模型,在经过一系列的模拟测试之后,科学家最终得出的结果为,“核意面”比钢还硬100亿倍!
因为除了黑洞之外,已知宇宙中再没有比中子星引力场更强的天体了,所以“核意面”也被认为是已知宇宙中最硬的物质。
值得一提的是,“核意面”只能在中子星这样的极端引力场中才可能存在,一旦脱离中子星的引力束缚,“核意面”的致密结构就会瞬间消失,同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另一方面来讲,中子星上的物质密度至少都可以达到每立方厘米10^11千克(1000亿千克),因此可以说,就算不考虑宇宙中的距离问题,我们人类也不可能利用“核意面”来制造物品(至少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里是这样)。
原文链接: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099086632564998671
本站文章部分来自于互联网,已注明出处。 未注明原文出处皆为原创文章,转载同样请注明出处并添加链接。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