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浩瀚宇宙 > 正文

宇宙大爆炸是我们对宇宙起源和演化的最佳理论。根据这个理论,我们的宇宙曾经处于一个非常年轻、密集、热辣的状态,然后以极快的速度膨胀和冷却。通过观测遗留下来的微波背景辐射,我们可以回溯到距今138亿年前,当时宇宙只有38万年左右。但是,我们能否继续回溯到更早的时期呢?甚至回溯到大爆炸本身呢?

 

很多人可能会认为,大爆炸就是一切事物开始的时刻,当时所有的能量都压缩在一个无限小、无限密、无限热的奇点中。然而,这其实是一个错误的想法。因为奇点并不是一个真实存在的物理状态,而是我们目前理论失效的标志。当我们试图将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结合起来描述极端条件下的物质和空间时,就会出现奇点。这意味着我们需要一种新的理论来取代或者修正现有的理论。

幸运的是,科学家们已经提出了一些可能性,并且正在寻找观测证据来支持或者排除这些可能性。其中最有前途也最流行的一个可能性就是暴胀理论。暴胀理论认为,在大爆炸之前,存在着一个非常短暂但非常强劲的膨胀阶段,使得原本非常小、平坦、均匀、各向同性、没有扰动和异常点(即奇点)等特征的宇宙被快速地拉伸到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巨大尺度。这个暴胀阶段可以解决一些大爆炸理论无法解释的难题,比如宇宙为什么如此平坦、均匀和各向同性,以及为什么没有观测到磁单极子等。

暴胀理论还预言了一些可以被观测到的效应,比如在微波背景辐射中产生特定模式的温度涨落,以及在原初引力波中产生特定模式的偏振信号。这些效应都是由于暴胀期间量子涨落被放大到宏观尺度所导致的。如果我们能够在微波背景辐射中检测到这些效应,那么就可以证实暴胀理论,并且推断出暴胀发生时的能量和时间。

目前,科学家们已经在微波背景辐射中发现了温度涨落,并且与暴胀理论预言相符合。但是,要想找到更有力的证据,就需要寻找原初引力波产生的偏振信号。原初引力波是由于暴胀期间空间本身震荡而产生的,在传播过程中会对微波背景辐射造成偏振影响。这种偏振信号有两种模式:E模式和B模式。E模式比较容易被检测到,因为它不仅可以由原初引力波产生,还可以由普通物质密度扰动产生。而B模式则只能由原初引力波产生,因此是暴胀理论最直接和最强有力的证据。

然而,在寻找B模式偏振信号时,科学家们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首先,B模式偏振信号非常微弱,需要非常精确和灵敏的探测器才能捕捉到。其次,B模式偏振信号会受到很多干扰和污染,比如来自银河系或者其他星系团的尘埃、磁场、自由电子等。因此,要想从微波背景辐射中提取出B模式偏振信号,就需要非常精确地消除或者减小这些干扰和污染。

 

宇宙不仅均匀膨胀,而且内部存在微小的密度缺陷,这使我们能够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恒星、星系和星系团。在均匀背景之上添加密度不均匀性是了解当今宇宙的起点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科学家们设计了一些专门用于探测B模式偏振信号的实验装置,比如南极望远镜(BICEP)、背景辐射偏振实验(POLARBEAR)、欧洲空间局的普朗克卫星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2014年由BICEP2团队宣布的发现,他们声称在微波背景辐射中检测到了B模式偏振信号,并且推断出暴胀发生时的能量约为10^16 GeV,相当于质子质量的10万亿倍。这个结果如果被证实,将是一个巨大的突破,因为它不仅证明了暴胀理论,还揭示了我们无法直接探测到的极高能量物理。

暴胀期间发生的量子涨落确实在整个宇宙中被拉伸,后来,较小规模的涨落叠加在较早的、较大规模的涨落之上。从理论上讲,这也应该产生比宇宙视界更大尺度的波动:超视界波动。这些场波动会导致早期宇宙中的密度缺陷,进而导致我们在宇宙微波背景中测量到的温度波动。

然而,在随后的几年里,这个结果遭到了很多质疑和反驳。首先,其他实验装置没有复现BICEP2团队的发现。其次,普朗克卫星团队指出,BICEP2团队没有充分考虑银河系尘埃产生的偏振信号对结果的影响。经过重新分析数据后,发现银河系尘埃可以完全解释BICEP2团队观测到的信号,并且不能排除原初引力波产生的信号为零的可能性。因此,BICEP2团队的发现被认为是不成立的,或者至少是没有说服力的。

尽管如此,科学家们并没有放弃寻找B模式偏振信号的努力。他们正在改进和升级实验装置,以提高探测灵敏度和消除干扰噪声。他们还在合作和分享数据,以增加观测精度和可靠性。他们希望在未来几年内能够找到更有力的证据来支持或者否定暴胀理论。

如果暴胀理论被证实,那么我们就可以窥探到大爆炸之前宇宙的样子。根据暴胀理论,宇宙大爆炸之前并不是一个奇点,而是一个具有有限温度、密度、体积和能量的状态。这个状态可能是由于另一个宇宙坍缩而产生的,也可能是由于多个宇宙之间相互碰撞而产生的。这些可能性都涉及到了多元宇宙(Multiverse)的概念,即存在着许多不同参数、不同历史、不同物理定律的平行宇宙。

如果暴胀理论被否定,那么我们就需要寻找其他可以解释微波背景辐射中观测到的现象和特征的理论。这些理论可能涉及到了更高维度、更基本粒子、更奇异相互作用等等。无论如何,我们都将对我们所处的宇宙有更深刻的认识。

原文链接: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211679449346032184

本站文章部分来自于互联网,已注明出处。 未注明原文出处皆为原创文章,转载同样请注明出处并添加链接。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评论信息
picture lo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