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浩瀚宇宙 > 正文

根据科学家的研究我们能够知道,我们的太阳系诞生于50亿年前,是从上一代死亡以后的恒星当中诞生的,在17世纪的时候,牛顿提出:散布于空间中的弥漫物质可以在引力作用下凝聚为太阳和恒星的设想,经过几代科学家的努力,已经逐步形成了一个非常成熟的理论,观测表明,星际空间存在着很多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巨大分子云,这些气体分子云密度较高的部分在自身引力的作用下会变得更密一些,当向内的引力强到足以克服向外的压力时,它将快速的收缩落向中心,如果气体云最初有足够的旋转,在中心天体周围就会形成一个如太阳系大小的气尘盘,盘中的物质不断的落到成为原恒星的中央天体上。

在收缩过程中释放出的引力能够使原恒星变热,当中心温度上升到1000万度时,就会引发热核反应,一颗恒星就此诞生了,太阳诞生以后,吸收了周围大量的物质,所以太阳的质量占到了太阳系总质量的百分之99.86,剩下的八大行星和其它物质占到了太阳系总质量的百分之0.14,从占比上我们就能够看出,太阳的质量是非常大的,根据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得出,任何有质量的物体都是有引力的,物体的质量越大,它的引力就越大,强大的引力能够将周围的物质全部吸引过来,而八大行星为了不被太阳吞噬,它们不停的自转和公转,这样能够产生离心力,离心力和引力相互吸引,所以八大行星能够稳定的围绕太阳转动。

科学家通过计算得出,太阳的体积是141亿立方千米,是地球的130万倍,太阳由内向外分别为太阳核反应区、太阳对流层、太阳大气层,其中心不停的进行热核反应,所产生的能量以辐射的方式向宇宙空间发射,其中5亿分之一的能量辐射到地球上,成为地球上的光和热,在太阳系的八大行星当中,地球是唯一一颗诞生了生命的星球,地球能够诞生生命,除了和太阳有关系之外,还和地球上的温度、空气、水资源有很大的关系,在地球上生活着各种各样的生物,有海洋生物、有陆地生物、有两栖生物和微生物等等,人类就是由陆地生物猿类进化而来的。

现在人类已经能够走出地球探索宇宙,这说明人类科技发展的速度还是非常快的,当人类走出地球看到宇宙之后,人类才发现宇宙浩瀚而神秘,在宇宙中有很多我们无法解释的现象,就连我们的太阳系都是非常精妙的,科学家通过计算机模拟发现,在火星和木星之间,原本应该存在一颗行星,不过现在这片区域变成了一个小行星地带,这个小行星地带很可能就是由一颗行星的碎片形成的,科学家认为,如果这颗行星没有被撕碎,那么地球将不可能存在,而且整个太阳系也不会有今天的结构,不过现在科学家还不知道这颗行星到底是如何被撕碎的,在太阳系的八大行星当中,木星起到了保护地球的作用。

木星是一颗气态行星,其主要成分是由百分之81的氢、百分之18的氦和少量的甲烷、水蒸气、氨气组成的,木星不仅仅是体积非常大,质量也是很大的,它的质量大约是其它七大行星质量总和的2.5倍,而且在它的周围拥有多达79颗卫星,所以木星也被科学家称为是小太阳系,木星除了体积和质量是太阳系中最大的行星之外,它的自转速度也是最快的,自转一圈需要9小时50分子,相当于地球自转速度的2.5倍,在如此高速的自转下,木星的外观呈现扁球状,如果你能够站到木星的表面,就能够发现它的可怕之处,到处都是稠密活跃的云系,云系就像是波浪一样在不停的翻腾着。

受到自转速度的影响,其最大的风速能够达到130-150米每秒,这使得云层不断的伴有超级闪电和雷暴的发生,而且还不断的形成可怕的风暴气旋,从很多照片中我们就能够看出,木星上面有一个很大的红斑,这个红斑的长度达到了25000千米,上下跨度大约是12000千米,大约每6天就可以逆时针旋转一圈,早在1665年的时候英国科学家就发现了它,到现在至少存在了350多年,虽然木星看上去非常可怕,但是对于地球来说,木星就像是一个保护神一样,为地球抵挡了很多小行星的撞击,现在我们知道,在太阳系的边缘区域存在很多小行星,这些小行星的运行轨迹并不是很稳定的。

很多小行星会出现脱离轨道的情况,由于太阳的引力很大,所以小行星脱离轨道之后,都会朝太阳系内部飞来,这就会使得小行星撞击到地球上面,对于生命来说,小行星撞击地球的破坏力是非常巨大的,曾经在6500万年前,有一颗直径10公里的小行星撞击了地球,导致地球上百分之90的生物都灭绝了,当时地球上的霸主还是恐龙,恐龙在地球上统治了1.6亿年,如果不是小行星的撞击,可能恐龙到现在还活着,在地球漫长的历史上,出现过很多次生物灭绝,而大部分生物灭绝都和小行星有关系,不过木星作为地球的保护神,也为地球抵挡了很多小行星的袭击。

很多经过地球的小行星一般都会经过木星,由于木星的引力很大,所以很多小行星会被木星吸过去,有的成为了木星的卫星,有的直接撞击到木星上面,这就大大降低了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概率,曾经在1994年的时候,科学家亲眼目睹了彗星撞击木星的场景,这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目睹太阳系内的天体撞击,所以在1994年的时候,全世界的目光都聚在了木星附近,准备亲眼见证SL9彗星撞击木星的情况,当时距离木星最近的探测器是伽利略探测器,它捕捉到彗星撞击木星的第一个瞬间,撞击产生的温度高达23700摄氏度。最终科学家通过望远镜观测到,彗星碎片绵延了140万公里,其中一块编号为G的碎片在木星表面造成了一个地球大小的撞击坑。

威力相当于全球核武器爆炸威力的600倍,相当于3亿颗原子弹同时爆炸,我们可想而知,如果这颗彗星撞击到地球上,会发生什么样的后果?那么地球很可能会迎来第六次生物大灭绝事件,所以木星处于地球的外围,对于地球生命来说,还是有很大好处的,不过现在科学家还不清楚,为什么木星的位置能够处于地球的外围?难道是有人刻意安排的?未来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说不定人类能够解开这个奥秘,除了木星之外,在太阳系中,还有一颗最为特殊的卫星,这颗卫星就是月球,相信很多人对月球都不陌生,从古至今,人类都在研究和探索月球的奥秘,古时候由于人类的科技不够发达,所以古人一直都认为月球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

在古代关于月球的传说有很多,比如说嫦娥奔月、广寒宫等等,不过随着人类科技的发展,人类对月球的了解越来越多,现在我们知道,月球其实就是地球的一颗卫星,上面并没有神仙,不过科学家对于月球的形成非常好奇,因为在太阳系的行星当中,一般行星和卫星的体积、质量相差会超过几千倍,但是月球的体积、质量和地球的体积质量只相差几十倍,这让科学家非常感兴趣,关于月球的起源在科学界有很多种,而最让科学家认可的是忒伊亚碎片聚集成月球。这一理论依赖于一颗火星大小名为忒伊亚的行星与地球的猛烈碰撞,这种理论预示着忒伊亚是由不同的,可能比地球更弱的材料组成的。当忒伊亚撞击地球时,地球相对完整。然而,忒亚分裂了,剩下的碎片最终合并成月球。

除了这个说法之外,还有的科学家认为,月球和地球是同时形成的,这个理论假设月球和地球是由一个原始的吸积盘同时形成的,吸积盘是一种气体、等离子体、尘埃或粒子围绕一个天体缓慢向内坍缩而形成的盘状流,这解释了两者之间的地质相似性。云中的气体凝结成物质和碎片,这些物质和碎片被拉进来附着在这些天体的一个或另一个上。地球碰巧吸收了更多的物质并增加了它的质量。在这两个天体中,地球的质量使其产生了主导引力,月球开始绕地球运行。虽然关于月球的起源说法有很多,但是目前为止,科学家还没有找到准确答案,不过月球作为地球唯一的卫星,对于地球来说至关重要。

科学家认为,如果没有月球,那么地球的运行状态不可能是现在这个样子,它的自转速度会比现在快很多,公转速度也会比现在更快,科学家推测,在地球刚形成的时候,每天只有几个小时,后来月球出现了,地球的自转速度才慢慢降了下来,这是因为月球和地球相互之间有一种牵引力,这种牵引力造成了地球上的潮汐作用,比如说海洋的潮起潮落,而月球公转的速度比地球自转的速度慢很多,这也造成了地球自转速度变得越来越慢,直到今天变成24小时一天,更重要的是,如果没有月球在相对稳定的轨道上围绕地球运行,那么地球本身的状态也不会这么稳定。

地轴的摆动幅度会更大,这样的话,地球上的气候可能会出现混乱的情况,生态环境也就没有现在这个稳定,对于我们人类来说,月球还能够照亮夜晚,如果没有月球,那么地球的夜晚将会变得漆黑,而这并不利于地球夜间生物的生存,所以从总体上来说,月球对于地球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月球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也为地球抵挡了很多次小行星的撞击,相信我们很多人都看过月球的照片,在月球上面有很多大大小小的陨石坑,这些陨石坑都是彗星和小行星撞击形成的,月球可以被称为是地球的第二个保护神,虽然现在科学家对月球的了解越来越多,但是在月球上面依然存在很多我们不知道的奥秘。

为什么在太阳系中,只有地球的卫星如此特殊,而且同样是处于宜居地带的三颗行星,却只有地球这颗行星诞生了生命,要知道金星和火星同样处于太阳系的宜居地带,当时科学家通过对金星和火星的研究发现,这两颗行星上面并没有诞生生命,而且金星的环境非常恶劣,表面温度高达400多摄氏度,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生命不可能存在,而火星相比于金星来说,环境要好一些,但是火星上面没有磁场和大气层,这使得火星变成了一颗荒芜的星球,科学家认为,早期的火星上面存在大量的水资源,这说明火星早期可能存在生命,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火星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由于人类诞生的时间很迟,而太阳系已经诞生40多亿年了,在这漫长的40多亿年里,太阳系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目前科学家也不清楚,不过小编认为,人类作为地球上最有智慧的生命,从诞生以后就开始不断的研究和探索世界的奥秘,只要人类能够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去,未来人类可能会解开太阳系的全部奥秘,到时候我们就能够知道,为什么太阳系中只有地球这颗行星诞生了生命,小编希望人类能够早日实现自己的梦想,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吗?

原文链接: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272244543356469816

本站文章部分来自于互联网,已注明出处。 未注明原文出处皆为原创文章,转载同样请注明出处并添加链接。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评论信息
picture lo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