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恐龙,大家脑海里冒出来的都是地球霸主的形象。
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来看,恐龙的霸主地位并非一蹴而就,它也是从体型更小的动物进化而来。并且一个物种想要成为顶级掠食者,其演化道路必须得有天时与地利。恐龙在进化过程中,就收到过地球送给它的“大礼包”。
这个“大礼包”就是一场下了200万年的雨,它将当时的地球陆地灌溉成了一片森林,让一蹶不振的地球生态恢复了之前的生机。那么这场雨是如何而来?又是怎样帮助恐龙塑造起一亿六千万年霸业,登上王之宝座的?
二叠纪末大灭绝
恐龙的称霸之路要从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大灭绝说起。这是生物史上最严重的一次大灭绝,全球95%的物种在这场浩劫中永远消失。
二叠纪末大灭绝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当时的大陆连在一起,地质学上称为盘古超大陆。这只是地球历史上的某一个瞬间,因此这些板块与板块之间互相在挤压。挤压来挤压去难免就会发生地壳变化,那个时候的地球上最明显的地质变化就是火山爆发。
第一波熔岩爆发发生在今天四川峨眉山一带,史称“峨眉山暗色岩事件”。熔岩将当时盘古超大陆北部的部分地区吞灭,不过这还只是前菜,第二波爆发将整个灭绝运动推向高潮。
第二波熔岩爆发发生在今天西伯利亚地区,强度远超第一波,这就是二叠纪最著名的“西伯利亚暗色岩事件”。
岩浆带来的直接伤害范围比较小,最大的危害来自火山爆发之后的一系列反应。火山喷发会带来二氧化硫,进入之后先是与氧气发生氧化反应,然后与水反应生成酸雨。
酸雨降落将大地上的一切生灵腐蚀,顺带造成的海水的严重酸化。海水酸化意味着海底生态环境将会破坏,二叠纪大灭绝中有97%的海洋物种遭到了灭绝。二氧化硫还是一种冰室气体,它会让整个地球的温度降低,打乱整个地球的热循环。
二氧化硫之后,二氧化碳登场,它会让整个地球陷入温室效应,这一冷一热让地球气候剧变、洋流混乱、极端天气增加。这场持续的火山喷发让整个大气的氧气含量暴跌,不少地区的生态已经退化到了寒武纪前期,植被被菌毯取代。然而恐龙的祖先却成为了那幸运的5%,和哺乳动物的祖先一起,跌跌撞撞地走进了三叠纪。
最干旱的时期
如果要问地球最干旱的时期是哪个,那必然是三叠纪。这一时期,整个盘古超大陆都是沙漠与干旱的戈壁。一支十分适应干旱环境的生物类群迅速崛起,它们被称为蜥形纲,也就是恐龙、鳄鱼、蜥蜴等生物所属的大家族。
这个家族的成员没有汗腺,能够减少自身水分的蒸发。而它们的生产方式也是当时生物中最先进的存在。它们会将受精卵连同一个巨大的营养卵黄用壳包裹起来,在没有成熟破壳之前是不会产生排泄物,壳可以阻止水分流失。这样的结构被称为羊膜卵,比哺乳动物的生育方式强大。
三叠纪的沙漠气候造成昼夜温差很大,蜥形纲大部分成员没有恒定的体温,因此无法夜间活动。这就限制了绝大多数蜥形纲的活动时间,哺乳动物得到了一丝喘息的机会。然而有那么一支蜥形纲动物,它们集齐了当时所有生物的优点,对自身进行魔改,这便是恐龙的祖先。
与蜥形纲大部分成员长满鳞片不同,恐龙的祖先进化出了羽毛,可以维持恒定的体温。他们还进化出了双足行走,增加了行动的速度和效率。可惜恒定的体温需要付出代价,那就是必须时刻保持身体的新陈代谢,这极大限制了恐龙祖先的生活范围。它们只能蜗居在盘古大陆南部残存的森林里。是的,恐龙的祖先其实是树栖动物,体型小巧灵动,非常擅长在树林间活动,以昆虫和小型哺乳动物为食。
这样的身体构造是当时生物进化的极限,已经具备一切称霸的可能,只需等待一个时机的到来,这一次地球眷顾了恐龙。
卡尼期洪积事件
三叠纪十分干燥,但并不代表当时整个盘古大陆都是沙漠。在当时的南端,也就是今天的南美洲和南极洲一带,还存在着些许的森林,恐龙的祖先就生活在这里面。可是总体来说,整个地球都十分干旱。在大约2.3亿年前三叠纪末的卡尼期,干旱和酷热更是到达了顶点,南边的森林也在一点一点地缩小。就在这个时候,一场大雨不期而至,谁也不会想到它会一下就是200万年。
因为二叠纪末大灭绝造成的生态直到卡尼期都没有完全恢复,高浓度的二氧化碳让整个地球的气温不断攀升,也让整个地球陆地上的水全部蒸发殆尽。这些水不可能离开地球,会再返回地面,于是当大气中的水分到达一个临界值后,它们以雨的形式落下。可是干旱持续的时间太长了,这些水蒸气的能量不可能短时间内释放完毕,于是这雨便连绵不绝。
倾盆大雨灌溉着了无生机的土地,很快就用沙漠变草地,草地变森林。本来只是龟缩在盘古大陆南端的森林,瞬间便在大陆上蔓延开来。大雨改变了陆地的面貌,同时也改变了植物的种类,低矮的蕨类植物瞬间被高大的裸子植物取代,传统的草食动物面对丰沛的森林居然饿死了!因为它们无法消化或者适应新的植物种类。这一变化使得当时的掠食者主龙形鳄类纷纷被削,霸主的位置岌岌可危,这便是三叠纪末灭绝。
这对于恐龙来说,却是天赐良机。对于蜥形纲其他成员来说,湿润的雨季会带来气温下降,让它们的活动受到限制,可对于体温恒定的恐龙来说没有丝毫问题。恐龙的生育方式又比当时的哺乳动物高级,在数量上便可以压一头。很快在这片森林中,恐龙的数量开始增加,基因的多样性也开始让它们走向了不同的演化路线。
恐龙崛起
恐龙的祖先是杂食动物,面对富饶的森林,它们也开始演化出草食恐龙和肉食恐龙,恐龙总目开始形成。
面对自二叠纪末大灭绝以来的生态位空缺,恐龙家族想要去填满每一个位置,于是它们朝着各个生态位发展。恐龙总目分为两支,一支是鸟臀目,这是一支食草恐龙类群,它们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圆圆的肚子,这是为了消化植物进化出的长长的肠道。
鸟臀目恐龙的代表有剑龙、甲龙、禽龙、角龙和鸭嘴龙等,不过它们的生态位也只相当于今天的牛马鹿等中型草食动物的生态位,有另一只恐龙将自己的体型推到了极致,这便是另一支蜥臀目的蜥脚亚目恐龙。
如果说鸟臀目恐龙的标志是它们的圆肚子,那么蜥脚亚目恐龙的标志特点就是它们的长脖子和巨大的体型,恐龙家族的巨型代表均出自这一支。比如身长26米的中加马门溪龙、泰坦巨龙类的体重更是达到了70吨,体长37米,可以说是陆地脊椎动物的极限了。谁还记得也就在几百万年前,它们还只是一群体型瘦小的食草恐龙?蜥脚类恐龙在这条巨大化的路上越走越远。
然而恐龙家族最出名的,还得是那些顶级掠食者肉食恐龙。这类恐龙基本属于蜥臀目下的兽脚亚目,这一支是英雄辈出,霸主如云,其中就有名垂青史的暴龙科。
最著名的霸王龙就是暴龙科的成员,然而起初它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角色,经过漫长的进化终于在白垩纪迎来了自己的称霸之路。和影视作品里不一样的是,霸王龙可能长有羽毛,身长可以长到6米,体重最大可以达到9吨,纵观整个生物史,就发现的化石来说,还没有比霸王龙更大的陆地掠食者。
除了这些中大型动物的生态位,恐龙家族还在小型动物的生态位上积极开拓。兽脚亚目中,有一支叫手盗龙类的恐龙,它们一只保持着祖先的树栖生活,但却并没有死守祖宗章法不变,而是改变自己的身体模式。从林间跳跃,到林间滑行,再到林间短暂地飞行,一个恐龙从未涉足的领域天空,将由它们去开拓。
盛世危机
恐龙自卡尼时期开始被地球眷顾,赐予200万年大雨的恩泽,一直到整个白垩纪时期,统治地球一亿六千万年的时间。这一时期,没有其他动物可以撼动它的霸主地位。可是,恐龙王朝的盛世之下,却潜伏着巨大的危机。
自然界中有一个柯普法则,就是动物都有体型变大的趋势。因为按照进化中的竞争来说,同一类群中,越是体型瘦小的生物越容易被掠食者吃掉,同时越是瘦弱的捕食者越不容易存活,双方都要达到自己的最强状态,才能免于被淘汰。于是有不少的恐龙体型就开始走向了巨大化。巨型动物往往面临着一个尴尬的问题,一旦环境剧变食物不够,他们就会是最先灭绝的物种。
在恐龙巨大化的时候,其他动物开始朝各个生态位发展,其中就包括我们的祖先早期哺乳动物。巨大的恐龙没有注意到,在它统治之下,这些不起眼的小动物们正在无声中收窄生态圈的网。不过恐龙也没有走到万劫不复的地步,它们还有一大批中小型恐龙牢牢占据着江山的中下层生态位置,地球自身的变化还不足以让整个恐龙家族覆灭。
然而,进化有时候就是这么不讲道理,地球没有自己动手,反而是一颗小行星不由分说地将恐龙王朝终结。
末日终结
大约6500万年前,一颗直径10公里的小行星撞击到了今天的墨西哥,造成了生物史上最浓墨重彩的一次灭绝——白垩纪末大灭绝,也称第五次生物灭绝,一举终结了恐龙1.6亿年的统治,让整个中生代就此落幕。
然而恐龙并没有就此灭绝,当初那支一直维持树栖的恐龙,在后来的进化中学会了飞行,不同于自己亲戚翼龙的皮翼,这是一种新型的飞行模式,使用羽翼。这一支兽脚亚目恐龙,保留了恐龙家族最后的火种,延续至今,它们就是今天的鸟类。
原文链接:https://www.toutiao.com/i7049949036807242273
本站文章部分来自于互联网,已注明出处。 未注明原文出处皆为原创文章,转载同样请注明出处并添加链接。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