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神奇地球 > 正文

从古至今,人类的平均寿命一直在延长,从50岁到70岁,真正实现了质的飞跃。

人类平均寿命不断增长

有人据此大胆猜测,人类在未来的寿命能够达到500年!然而人类的基因却在告诉人类,不,你活不了这么久。

年长的人们

在优越的现代社会生活当中,活个70多岁算是正常年龄,而能够活上80岁那才算是高寿,甚至就连90岁的老年人也并不罕见。

至于100岁以上的人类,虽然稀少,但也不是无迹可寻。

在吉尼斯世界纪录当中,最长寿的人出生于印度尼西亚,名叫姆巴·戈多,活了整整146岁,于2017年去世。

真正的长寿老人

步入到了100岁,姆巴·戈多最大的愿望就是自然死去,因为姆巴·戈多一直在承受着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就连老伴们也相继去世。

在我国的历史典籍上有传闻记载,张三丰活了218岁,但这种说法无从考证,而且也有悖于人们的理论认知。

在科学界当中,对于人类理论寿命的极限值,也没有一个定论,有的科学家认为人类的极限寿命为150岁,

传说长寿的张三丰

有的科学家则不以为然,认为,只要技术条件足够,人类可以突破150岁的阈值,达到1000岁的高龄。

目前最主流的说法还是人类年龄最高150岁,那么他的理论基础又是什么呢?

细胞分裂理论

科学家在研究当中发现,人体的细胞在不断分裂,但这种分裂的方式并不是无限进行的,而是有着次数的限制。

通常来说,人类的细胞分裂在50次左右,当达到上限之后,细胞便不再有活力,最终死亡。

细胞分裂

而人类细胞分裂的极限值不会超过60次,在分裂细胞与年龄关系的计算当中,科学家将人类的寿命极限值定为150岁。

纵观人类历史,也没有人能够活过150岁,似乎证明了这个理论的正确性。

但是理论当中存在诸多漏洞,让人无法信服,后来我国科学家在研究当中,在基因方面找到了人类衰老的相关证据。

基因理论

北京大学医学部的生物与化学分子部教授张宗玉夫妇,在上世纪80年代接手了国家生物与衰老的研究项目。

图左为张宗玉教授

在张宗玉夫妇的研究当中,对于人的衰老有几十种学说来论证,为了能够大众理解,张宗玉夫妇提出了一个比较简单的说法。

这种说法就是,在人的基因末端存在端粒(端粒更早就被发现但一直未能得到重视),在显微镜下可以观测到,端粒是一种条状的物质。

端粒的长短与人的寿命有关,随着人类年龄的增长端粒的长度也在变短,当端粒消失之后就意味着人类的死亡。

长的端粒越年轻

因为端粒的消失会导致人类的基因变得畸形,进而导致细胞无法正常分裂,继而衰老死亡。

打个通俗的比方,端粒就好像是气球的绳结一般,如果绳结消失,气球就无法维持原本的模样。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端粒的长短也决定了人类的寿命长短,从理论上来讲,人类的寿命可以通过端粒来进行大致的判断。

通过端粒判断寿命

另外端粒也与癌细胞的产生有着重大的关系,因为端粒调节着细胞的分裂,如果加以研究,这将是人类攻克癌症的一个大方向。

但是端粒并不会随着人类的进化而变得更长,从古至今人类的端粒长短就没有变化,而古今的寿命之间又会有如此大的差别,关键还是在于技术的进步。

在古代就连发烧都难以医治,更别说是其他疾病,人类从生下来到死去的过程当中,多多少少都会患上疾病,所以在许多古书典籍记载当中,古人大多都是病死的。

古人一般生病而死

而且古代人的生活条件并不好,往往会出现三天饿两顿的情况,在营养不充足的情况下,寿命自然不会长。

而有钱人的生活则又太过骄奢淫靡,患病的几率更高,自然就拉低了古代的平均寿命。

基因末梢的端粒,从本质上遏制了人们想要活500年的想法,而端粒的长度也验证了人类最多只能活150年的说法。

1000岁理论

提出人类最高可活1000岁的人名为奥布里·德·格雷,是一位生物学家。

奥布里·德·格雷

格雷认为,人类的基因在端粒消失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都能保持原有的状态,并不会变形。而在细胞的分裂上,人类的细胞也可以不受端粒的控制,自行地进行分类,而分裂的次数也是原本科学界认知的10倍左右。

在格雷看来,科学家们太重视端粒的存在,并且人们在研究当中只关注细胞的分裂和衰老,并未重视细胞的自我修复。

细胞可以自我修复

这种修复能力很强,并且在长久的分裂过程当中,细胞们已经产生了“肌肉记忆”,能够长久延续下去,在理论上人类能活1000岁。

不过格雷的说法太过缥缈夸张,很少有人赞同格雷的观点。

人类有可能长生不老吗?

张宗玉在接受采访当中表示,自己目前正在研究的方向是如何保持端粒的活性,让人类能够真正达到青春常驻的状态。

保持端粒活性

注意这里说的是青春常驻,而不是永不死亡,也就是说人类不可能实现长生不死,但是却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当中实现年轻的面貌常驻。

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后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植入端粒酶,增长人类的自然寿命。

值得一提的是,这项技术对于目前的人们来说实在是太遥远了,人类真正踏入到基因领域的研究,也不过几十上百年的历史,想要真正实现青春常驻,还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植入端粒酶

死亡的意义

说到这里,不少人还是有疑问,既然可以实现青春常驻,为何不能实现永生不灭呢?

对于自然界来说,死亡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规律,而且死亡对于物种的进化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地球的环境并不是始终如一,而是在不断变化的,从寒武纪到新生代,地球经历了冰期、大火、海陆变迁、火山喷发、天外陨石等等变故,淘汰了一批又一批的生物。

地球生物更新换代

在死亡的威胁下,生物们不得不进化出更高级的形态,更强大的功能特征,但是是生物们发现,不论在形态上如何进化,始终无法逃脱自然界的桎梏。

至此新生代的物种开始在大脑中下功夫,出现了第一批灵长类动物,在不断演化的过程当中,终于诞生了征服自然界的物种——人类。

可以说,人类的出现离不开自然界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法则。

人类的出现

除此之外,死亡也有利于物种的更迭换代,在动物群体之间,老化的动物会占用年轻群体的资源和空间,导致物种无法很好地得到发展。

这时物种的天敌们就发挥了淘汰的作用,比如狼会优先抓捕小羊羔或者是老年山羊,因为老年山羊的行动迟缓,最容易得手。

逃走的年轻山羊身强力壮,在传递的基因上更有优势,物种的基因也会变得更加强大,物种们才能延续长久。

虽然听上去相当没有人情味,但这是自然界物种们生生不息的法则。

逃走的羊变得更强大

要说死亡的物种当中,最有意义的,属于海洋当中的鲸鱼一类,它们死后能够为海洋生物们“发光发热”,持续时间长达百年,科学家们也将鲸鱼的死亡称作是“鲸落”。

人类的死亡是不可逆转的规律,但是人的死却可以变得有意义,只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自己,便已经足矣。

原文链接: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145366581202387467

本站文章部分来自于互联网,已注明出处。 未注明原文出处皆为原创文章,转载同样请注明出处并添加链接。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评论信息
picture lo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