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神奇地球 > 正文

动物进化出大脑,发展出智慧,本质上是生存竞技智能优化的结果。

而这一切的第一推动力是——感官军备竞赛。

纵观整个生物演化史,整个人类技术史,智能化离不开的最核心东西,永远是——电。

电正是万物交流的基础。

具有简单结构的细菌,能表现出趋化性、趋氧性、趋光性、趋触性、趋渗透压性;结构稍微复杂的原生生物,例如草履虫,能表现出回避、逃避反应,同时具有摄食能力。这些所有的行为,都以细胞膜上的电位变化为基础。

离子通道的三种类型

10亿年前出现的海绵,是最早出现的多细胞动物,它们没有神经细胞,也没有神经系统。

但它们已经有了神经系统的雏形。

作为一个整体,不仅细胞之间需要互相联系,整体行为也需要统一。因此,海绵的消化腔内特化出神经样变形细胞,伸出长长的“触手”,与周围具有毛发状突起的领细胞接触,从而驱动海绵的滤水系统捕获食物[1][2]。

海绵神经样细胞 VS 领鞭毛细胞

这正是未来两个神经元之间互相联系的基石。

后来的生物,正是通过这样的神经元雏形发展出了真正的神经元,并出现了最早的神经系统。

6.5亿年前的动物是没有大脑,没有智慧,神经系统非常的简单。

水母这样的刺胞动物,神经系统简单得就像一张网,随便碰一下,就会引起全身性的反射[3] :

那究竟是什么力量,促使简单的神经系统复杂化,发展出大脑的呢?

这背后的驱动力,正是感官。

和单细胞生物「刺激→应激反应」的简单模式不同,多细胞动物的行为以反射「感觉细胞→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肌细胞」为基础。

随着动物演化得越来越复杂,接收到的感官信号越来越丰富,运动越来越精细复杂,反射弧中的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就会越来越多。

这些神经元胞体汇聚在一起,就发展成了神经中枢,不仅节约了空间,也使得信号处理更加的高效。

5.8亿年前,早期两侧对称动物出现时,就因为感官的集中,发展出了最早的脑。

不过早期脊索动物的脑简单得就像文昌鱼这样的一个透明脑泡。

这样简单的脑,是怎样发展出智慧的呢?

动物活动能力增加了,再加上环境的变化,它们将面临多种相似或者不同的刺激,要做出更有利的行为,那就必须把多种刺激对应的神经模式整合起来,这就需要发展出中间神经元。

我们假设A、B、C分别对应同时发生的三种刺激,例如A刺激是头部很强的针刺,B刺激是尾部较弱的针刺,B刺激是尾部的光照刺激。这三种刺激,在某个生物体中已经形成记忆。任何一个单一的刺激,它们都能形成有效的快速反应。

当这三种刺激同时发生时,如果没有整合,那么它们可能出现比较混乱的全身性反应,反而对生存带来不利影响。所以这个时候,又需要额外的中间神经元,起到判断的作用。

生命智能化的演化,总是令人惊叹。

甚至生物智能所需要的神经元,远远比普通人所想象的要少得多。

秀丽隐杆线虫[4] ,是最简单的生命智能体之一,相比起人类神经元860亿的规模,它们总共只有1090 个细胞,神经元数目302个,但它们的“大脑”已经相当的精细。

  • 这么小小的动物身上,在20年间,就诞生了3个诺贝尔奖。

秀丽隐杆线虫不仅具有感知、逃逸、觅食、交配等动物具备的基础行为,而且还拥有通用的智能行为。

科学团队成功建模出了高精度的智能“赛博线虫”[5] ,实现了让它在3D流体仿真环境下动态蠕动前行、并具备简单趋利避害的能力。

进入寒武纪,随着动物的感官和运动能力越来越强,原来的简单感受器和肌肉,也变得越来越复杂,最终发展成了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彻底开启了全面的进化军事竞赛。

寒武纪生物大爆发,正是以奇虾发展率先发展出眼睛作为起点的[6] 。

感官能力更差、运动能力更差的动物被大量淘汰,更强感觉器官、运动器官的动物更容易生活下来。

发达的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又进一步促进了中间神经元的发展和集中。因此,经过千万年的不断迭代,最终发展成为高级的神经中枢,大脑便诞生了。

七鳃鳗脑结构

5.3亿年前的昆明鱼[7] (与七鳃鳗在演化树的位置相当)等最早的脊椎动物,就拥有了最早的大脑。

它们形成的五脑区雏形,脊椎动物沿用了整整五亿年。无论后来大脑发展得多么的先进和复杂,都是以此为基础发展的。

但后来的研究却发现,人类的大多数脑区在鱼类、爬行动物身上都能找到雏形。

只不过每一次感官的侧重发展,都会刺激相关脑区的发展。

早期鱼类嗅觉发达,因此发展出了发达的嗅脑。后来鱼类发展出优秀的视觉,因此有了发达的中脑视叶。登陆后,感官的高级处理需求,使得再大脑旧皮层的基础上发展出了新皮层。新皮层上发展出了处理不同感官的初级皮层,随着多种感官的更高整合、联络需求,发展出了高级皮层,甚至是联络皮层。

所有的感官演化,都是为了生存服务的。

所以,动物进化出大脑,发展出智慧,本质上是生存竞技智能优化的结果。

原文链接: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362924064128696867

本站文章部分来自于互联网,已注明出处。 未注明原文出处皆为原创文章,转载同样请注明出处并添加链接。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评论信息
picture lo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