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解之谜才是原动力
一个学科如果没有一些未解之谜那都不能叫做一个学科,毕竟未解之谜才是学科前进的方向。在19世纪末,当时在学术圈有个大牛,江湖人称开尔文勋爵。他曾经在一次报告会上提到了笼罩在物理学上空的两朵乌云,一朵是以太,另外一朵是黑体辐射。
那如果你要问笼罩在如今物理学和天文学上空的乌云到底是什么?
其实答案也很简单,也还是两朵:暗物质和暗能量。那为什么这么说呢?
这是因为人类忙活了一个世纪,终于发现,自己能观测到的东西只占宇宙总量4%左右。
这其实和天文学研究的三个问题有关,20世纪天文学家又将这三个问题的研究推进了一大步,但推进的同时,科学家猛然发现,当我们知道得越多时,我们就会发现自己知道得越少。
天文学的“哲学三问”
其实天文学的研究无外乎就三件事: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
打眼一看,你就会这不就是门卫老大爷的“哲学三问”吗?
但事实就是如此,在天文学研究中,其实都是一个个模型。每个模型都是研究对象的“生,老,病,死”,也就是涉及到演化。比如,科学家会研究宇宙的“生,老,病,死”,也就是标准宇宙模型。
这个问题伴随着整个人类文明的演化。最早有地心说,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后来有日心说。
在20世纪,从1915年广义相对论的提出作为起点,科学家一直在逐渐完善大爆炸理论,这个理论让我们知道,如今的宇宙起源于138亿年前的一场大爆炸。
但是我们要知道的是,天文学的研究大多数都是基于光学原理的研究。这是什么意思呢?
在宇宙中存在着四种作用,引力、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其中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主要是在原子核层面的作用。引力则是物质之间彼此吸引的力。
也就是说,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引力,我们所接触到的所用的“力”都是电磁力。我们看到东西,还有支持,弹力本质上都是电磁力。所以,科学家在观测宇宙时,利用的也是电磁力。
但是利用电磁力观测就会出现一个很大的问题,传递电磁力的是光子。也就是说,光子没有达到的地方或者不和光子发生作用的,就是我们看不到的。
宇宙诞生的前38万年,光子和其他粒子汇聚到一起,没有办法摆脱并且传播出来。因此,我们实际上无法了解到宇宙前38万年的历史。这其实是潜在着天文学的另一朵乌云。不过,好在我们知道了办法,虽然光是受到限制的,但引力波是没有这些限制的。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可以探测到宇宙大爆炸之初的引力波,我们也就可以了解到宇宙前38万年的历史。
不过,如今以人类的观测设备来看,人类只具备了观测大型天体合并所产生的引力波,距离探测到原初引力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以上我们说的其实是大尺度上的大事件,除了这些“终极问题”。天文学家也很关心很多和人类切身相关的科学研究。其中,在小尺度下,“我们到哪去”其实就指向的是寻找地球以外的人类家园。
所以,如今的天文学其实是充满着各种“未解之谜”的,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但星辰大海又太过广阔,各种超乎我们理论的事件实在太多太多。而这些事件正是人类天文学前进的推动力。
原文链接: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6782429264370205187
本站文章部分来自于互联网,已注明出处。 未注明原文出处皆为原创文章,转载同样请注明出处并添加链接。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